在内五科(耐多药结核科)病房,住着一位3岁的患儿乐乐(化名),乐乐因胸椎结核被迫卧床,治疗期间因疼痛和恐惧哭闹不止,静脉穿刺成了每日的“攻坚战”。面对这一难题,内五科护理团队以“童心”换“同心”,通过玩具互动、游戏化护理和家庭心理支持,成功帮助乐乐完成治疗,也为家长点燃了战胜疾病的信心。
乐乐入院时被诊断为胸椎结核,需绝对平卧制动。然而,输液治疗时他却因恐惧剧烈挣扎,哭喊着“不要打针”,甚至踢翻治疗盘。家长心疼不已,一度质疑治疗必要性。护士评估发现患儿疼痛敏感加之长期卧床导致情绪焦躁,对医疗操作极度抗拒。家长对结核病认知不足,因孩子受苦产生自责心理,治疗依从性降低。
针对乐乐对治疗的恐惧心理和排斥行为,科室护理团队充分考虑低龄患儿的身心发育特点,并详细了解乐乐的喜好,通过游戏疗法打开乐乐和医护人员之间的信任之门。护士选取乐乐最喜欢的卡通恐龙玩具,穿刺前让“恐龙”先“示范”输液(用玩具针筒模拟),并鼓励乐乐“和恐龙比勇敢”。同时,将将止血带称为“魔法手环”,消毒液称为“泡泡浴”,穿刺时护士轻声哼唱儿歌转移注意力。穿刺前热敷血管,提升穿刺成功率。完成治疗后将贴纸贴在乐乐手背作为“勇敢勋章”,强化正向激励。

针对乐乐父母的担心,护理团队通过健康教育“三步走”缓解其焦虑。一是用脊柱模型图解结核病灶,让家长理解卧床必要性。 二是每日治疗前由固定责任护士陪伴10分钟,建立安全感。三是开设“家长树洞”倾诉角,护士长分享成功案例。增强战胜疾病信心。
最终,经过护理团队的努力,乐乐的情绪问题得到极大疏解,从首次穿刺耗时30分钟、4人按压,到第5天主动伸手配合,治疗依从性显著提高。“原来护士不只是打针,还能这样带孩子玩!现在乐乐每天问‘恐龙护士姐姐什么时候来’,我们终于看到希望了,你们真有招儿!”乐乐妈妈开心地说。
南丁格尔曾说:“护理不仅是技术,更是艺术。”在这场与胸椎结核的“战斗”中,内五科护理团队用玩具、智慧和共情,让3岁的乐乐从“小哭包”成长为“勇敢小战士”,更诠释了优质护理“有时去治愈,常常去帮助,总是去安慰”的深刻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