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党团建设 > 职工之家 > 正文

职工之家

2016年春节回乡见闻——功能科 张蕾
日期:2016-02-25 点击数: 编辑: 来源: 功能科 张蕾

现在城市的年味越来越淡了,要体会过年的感觉,还真只有去到乡村了。正月初二,我去到农村走亲戚。乡村一年到头只有这个时候最为喧嚣,在外打拼的人们都回来了,红红的春联映衬着白色的外墙,显得格外喜庆。回去的时候,七大姑八大姨们围着锅灶张罗着“流水席”,这样的聚会通常会从年三十就开始,一天吃一家,等到亲戚各家都吃过了,年也就过完了。

其实现在我对“过年”的理解也无非就是一个普通的假期而已,只不过家人、亲朋、好友能够相聚的齐全些,“年”只是一个噱头罢了。此次回乡,深刻的感觉到家乡的变化。

手写对联变成“印刷品”,大学生多了“文化人”少了

春联是过年必不可少的物件,尽管现在各家已由当初的土胚平房变成了钢筋水泥的二层小楼,这个习俗却从未改变。印象中,之前不管家里有钱没钱,各家各户都会买上几张大红纸,折叠、切割后变成对联、门心、横批,送到“文化人”家里,让他们帮忙写春联。村子里原先有三五个毛笔字好的老“秀才”,他们一般过了小年就开始忙活,一直到大年三十,保准能让全村“春光满院”“万象更新”。

从“天增岁月人增寿”到“六畜兴旺”,以及满院贴的“福”字,大红纸一点没有浪费,变成了点缀院落、全村的大小红花。如今还是那红灿灿一片,但没有了一丝“墨香”,传统中手写的春联变成了印刷品,也变成了一些企业的宣传品。随着那些“老秀才”们离世或身体渐弱,春联几乎都要到大集上去购买。

与村里的父老聊天,经常听到谁家谁家的孩子考上了大学,谁家谁家的孩子在城市有了好工作,村里大学生多了,但没有人能够给家乡写个春联、续续家谱,很多人家的家谱上,最下边的一行已经由毛笔正楷变成了歪歪扭扭的钢笔字。

“鞋样子”“纳鞋底”不见,传统手艺去哪儿了

在舅妈家看到还有几双用报纸剪的、已经发黄的“鞋样子”,这些“鞋样子”已经陪伴我走过了很多年,上大学之前,还经常穿着家乡亲戚们一针一线纳的布鞋。“再也没有人会这些了,也用不着了,买鞋穿结实还好看。”家里的嫂子们对我说。

做布鞋可是一个程序复杂的活,先是打浆糊把一些破布、碎布头粘贴在一个木板上,这叫打袼褙。等到袼褙完全干透后,再按照脚的大小剪出鞋底的样子,一般一个鞋底需要十几层袼褙,包上沿条粘贴在一起,再用麻线一针针缝起来,这叫纳鞋底,很多旧电影里都有农村妇女聚在一起纳鞋底的场景。 鞋底纳好了,做鞋面就用到了“鞋样子”,用袼褙按照鞋样子剪下来,再用一个好看的布装饰到鞋面的外边,与鞋底缝在一起,这样一双透气、舒适的布鞋就做好了。而现在的鞋底不再需要这种复杂的手艺活儿,人们穿的也大都是购买的运动鞋、旅游鞋。

不仅布鞋没有人会做了,而且人们原先自己剪裁的棉袄、棉裤也没有了,取而代之的都是成品的棉袄和羽绒服。很多老年人担心现在的年轻人啥都不会干,尤其那些新结婚的小媳妇,再也没有纳鞋底、剪裁衣服的本事了。

县城安新家,亲情扯不断

在老家,总能听到一些年轻人在县城买房的说法。表弟就是这样,谈了女朋友准备结婚,但新媳妇进门前要求必须在县城买房,舅舅家只好帮衬着凑了十多万,好不容易让表弟在县城安了家。

大年初一,村子里每个家族的年轻人总会聚在一起绕着全村拜年。年轻人都很努力,有上学有成的,有常年外出打工的,还有自己在家搞运输的,没有待在家里“啃老”的。到外面世界增长了见识的年轻人,少了对故乡村落的认同感,很多人选择了在县城买房,或者干脆留在了奋斗的城市。

印象中在原来上学时,寒暑假回到这个大院里,都是热热闹闹、炊烟袅袅的。而现如今,很多老房已经破败,很多人也已经在县城居住,院子已显得萧条和冷清了许多,并且随着老一辈人的逐渐逝去,年轻人已不再对乡村有过多的依恋。

但是,还是有值得欣慰的,那些在外打拼的人们,到了年关,都会天南海北的回到生养自己的地方,祭祖、拜年,无论离开多久、多远,家乡都代表的是亲人,亲情这根长线,始终会牵引离家的游子,让他们心里有牵绊,不时地回来看看、走走。

返 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