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说周知,水是生命之源,是人类及其他生命体赖以生存的最基本物质。体内各种生理生化反应几乎都需要水。水在输送营养素到人体各个器官的同时,也把代谢产生的废弃物带出体外。水使细胞外液和细胞内液的理化性质保持稳定,并对调节体内温度和酸碱度有直接的作用。如果机体水分丢失10%可导致人体重要器官受损,如果水分丢失达到20%可导致死亡。既然如此,你会喝水吗?
喝水太少会怎么样
偶尔喝水少,人体虽不会有明显变化,但长期如此,首先会影响排尿,导致细菌停留体内时间过长,引发尿路感染、结石等;其次,水分不足,血液黏稠度变高,也容易形成血栓;再者,水分少还可能使大便干燥,引起便秘问题。
喝水太多会怎么样
虽然肾脏每天会排出人体多余水分,但若喝的水比肾脏代谢还多,多余的水滞留在血管里,细胞外的钠浓度就会被稀释,让细胞内外形成梯度差,从而导致细胞水肿膨胀,继而造成稀释性低钠血症,也就是水中毒。水中毒后,可能会头晕、嗜睡、神志不清等。
如何科学饮水
科学研究表明,饮水不足会降低机体的认知能力、身体活动能力,增加肾脏及泌尿系统感染的发生风险,还会增加饮水量和排尿量可降低泌尿系统疾病的发生风险。因此,科学饮水至关重要。一、主动饮水,少量多次。感觉口渴是身体明显缺水的信号,因此,不要等到口渴了再喝水,而是应该主动喝水。喝水可以在一天的任意时间,少量多次,每人每天水摄入量为:1500-1700ml;进餐前不要大量饮水,否则会冲淡胃液,影响食物的消化吸收。二、足量饮水,首选白开水。饮水不足会影响机体的正常生理功能。因此,应足量饮水,首选白开水。白开水不会给机体增加能量,如果觉得没有味道,可以在水中加入柠檬片、薄荷叶等,改善口感。三、饮水温度适宜,不宜过高或过低。口腔和食管表面黏膜的温度一般为36.5~37.2摄氏度,适宜的饮水温度在10~40摄氏度。过高会给口腔和食管造成损伤,过低会刺激肠胃以及血管,引起胃绞痛、头痛、呕吐等症状。四、健康的饮水选择。不同的饮水类型对健康也有一定的影响。首选温热的白开水。其次,不额外添加糖的豆浆、纯(鲜)牛奶及其制品也可作为补充水分的良好选择。奶类及其制品不仅可补充优质蛋白质,也是钙的良好来源,可以帮助维持骨骼和肌肉健康。饮水的温度也影响健康,对于一般人而言,饮用35℃左右的水比较合适,因为这与人体内的温度相接近,可以让胃肠道更舒适。水温超过65℃,会对机体口腔和消化道造成慢性损伤,增加食管癌的患病风险。水是生命之源,科学喝水能够为我们提升身体机能与生活质量,预防疾病。通过以上内容,你学会了吗?让我们培养良好的喝水习惯,获得更健康的生活,享受更美好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