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有一段生活,没有经历就无从知道其中的艰辛;其中的艰辛,没有奉献就无法感知其中的快乐……
陕西第二批组团式援藏医疗队7月6日来到了“屋脊上的屋脊”阿里地区行署所在地狮泉河镇。阿里很美,蔚蓝的天空、洁白的云朵低挂于天空,夜晚繁星簇簇,其景色让人一眼望去满眼尽是“诗和远方”的遐想和苍凉雄浑之美。初到时,兴奋、好奇、忐忑等情绪交织上涌,头疼、胸闷、气短以及肚子胀痛、拉肚子,吃安定才能睡觉等高原反应也随之而来,不允许洗澡、每天都要吸氧,停吸氧气,晚上就会被憋醒等等,一切虽在意料之中,但体验却在想象之外……经过一周艰苦的适应阶段,身体渐渐适应了缺氧环境,症状有所减轻,7月12日,医疗队一行18人在阿里地委行署副专员、领队张晓峰以及卫生局副局长胡俊宏的带领下进驻阿里地区人民医院,受到医院领导和职工的热烈欢迎。
阿里地区人民医院的前身是由卫生部1955年5月组派的一支6人医疗小分队,取名为“中共阿里分工委卫生所”,由此创建了地区第一个医疗卫生机构,1977年10月正式命名为阿里地区人民医院,是阿里地区唯一一家综合医院,设有内科、外科、妇科和儿科,承担着狮泉河镇干部职工、流动人口和七县转来的疑难杂症患者的就诊任务,并为来阿里考察的重要工作组提供健康保健和承担狮泉河镇干部职工每年体检任务。
阿里地区平均海拔4500米,高寒缺氧、自然环境恶劣,医院条件艰苦,因此留不住人才,各个专业的医务人员都奇缺,而且大多数的都没有资格证,一提起专业问题就是“不会”、“不懂”。医院设备落后,即使有国家配发的新仪器,由于缺乏专业的技术人员,也常常是放在那里,没有人会使用,甚至没有拆封过,需各批次的援助医疗不间断的提供技术指导和服务意义重大。
在历届援藏干部和首批组团式援藏医疗队以及全院干部职工的努力下,今年5月份顺利通过了“二甲”初审。第二批组团式援藏医疗队进入医院的第一个任务就是尽快融入到各个科室,协助科室完善二甲复审资料,完成二甲终审。我到了检验科以后,很快融入了检验科团队,首先协助科室完成了西藏自治区临检中心第一次开展的室间质量评价工作,获得了优秀的成绩,为进一步提高临床检验水平,保证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在迎接“创二甲”终审的重要时期,除了完成检验科的日常工作外,配合控感科对全院控感重点部门进行检查并提出了建设性的整改意见;针对医疗队提出检验科开展项目少的意见,我建议检验科主任改变工作思路,变被动和主动,主动和主任一起到各个临床科室征求意见和建议,了解临床科室对检验项目的需求,制定了下一步开展新项目的计划,提高了医院的整体诊疗水平;积极配合检验科主任逐条对照“二甲”评审细则,查漏补缺,进一步完善了各项制度、流程,建立了检验科的质量手册、质量目标、质量管理体系文件以及程序文件,还建立了检验科室内质量控制变异系数的标准;通过多种措施和方法,强化了科室工作人员理论和实践知识水平,使检验科在创二甲终审过程中表现突出,也终于结束了阿里地区人民医院无等级的历史。
有人说,不到阿里就等于没有真正到西藏,不到阿里不能成为真正的探险家。也有人说,阿里是眼睛的天堂,身体的地狱,虽然最磨砺心智的漫漫长路让你仿佛让你疲惫,但卓绝的风光眼里却又让人恍如置身于天堂。它能让你体验到生存的艰难,同时也能让你明白坚守是一种品德,也是一种奉献。来阿里50天,为了适应缺氧环境,我的血红蛋白高达185g/l,红细胞6.15×1012/l,经常面对高反引起肺水肿、脑水肿和猝死的旅游者,我更加理解了这些话的含义。
接近11月了,天气越来越冷,风吹石头跑,缺氧更加的严重,氧含量不足西安的40%,我们的行动更加的缓慢,上二楼都要歇两次,直喘气,这不仅是考验身体的适应度,更是对心里承受能力的挑战,为了藏民百姓的健康,我们坚持着……不是每个人都能去西藏,也不是每个人都能来阿里,所以不管是酸甜苦辣还是气短、失眠、头痛、胸闷,这都将是我宝贵的经历和人生的财富。组织的信任与期望,藏民同胞的需求,让我内心燃起强烈的决心和信念,不忘初心,继续在雪域阿里高原前行,在援藏的岗位上,做出应有的贡献,为阿里的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为藏汉民族的世代团结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